各區人民政府,市政府有關部門:
《佛山市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行動方案》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,現印發給你們,請認真貫徹執行。執行中遇到問題,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映。
佛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
2025年6月6日
佛山市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行動方案
為深入落實《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〈關于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〉的通知》(粵辦函〔2025〕9號),促進我市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,推動我市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促互強,為“再造一個新佛山”提供有力支撐,制定本行動方案。
一、總體目標
以生產性服務業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,大力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,打造完整服務產業鏈和良性產業體系,為我市高質量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。到2027年,力爭在全市打造形成15個特色鮮明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和“10+N”千億級產業集群綜合生產性服務平臺,全市服務業體系進一步健全、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,在全省性生產性服務業平臺、體系建設中爭先進位。
二、重點工作
(一)實施科技創新與制造業融合行動。聚焦制造業細分領域強化全流程科技服務支撐,引導企業布局研發服務鏈,支持科技服務業企業向平臺化和綜合性服務機構發展,大力培育市場化新型研發組織、研發中介和研發服務外包新業態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依托季華實驗室、仙湖實驗室、藍橙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,破解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“卡脖子”問題;支持中科微納院、有研、佛山(華南)新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聚焦制造業發展需求,加快構建概念驗證、實驗室研發、中試驗證、產業化應用全鏈條中試服務體系,促進科技成果轉化。到2027年,力爭全市建設具有公共服務能力的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超150家,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規上企業達到300家、規上企業營業收入總額達到140億元。(市發改局、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)
(二)實施工業設計與制造業融合行動。持續培育一批國家級、省級工業設計中心,發揮好工業設計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,支持制造業企業單獨設立工業設計中心,將設計融入企業戰略規劃、產品研發、生產制造、營銷服務和商業運營全周期,鼓勵設計企業專業化發展,無縫嵌入產業鏈供應鏈,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。支持各類設計機構創新組織形式,對接制造業設計需求,開展眾創、眾包、眾設,構建協同發展的設計生態。支持制造業龍頭企業、設計機構、高等院校等聯合創建國家級、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,建設功能完備、系統高效的工業設計研究和服務體系,建立開放共享的行業數據庫,為制造業提供基礎研究、技術支撐、成果轉化、交流合作等公共服務,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轉化能力。到2027年,力爭全市國家級、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超75家,累計培育15家省級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、平臺。(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負責)
(三)實施軟件信息服務與制造業融合行動。鼓勵大型工業企業、重點行業企業剝離軟件業務成立軟件公司,推進核心軟件攻關工程,發展新型工業軟件,賦能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。積極培育一批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轉型服務商,深入探索龍頭企業帶動服務、中小企業抱團服務、“工業互聯網平臺+園區”立體服務等多種數智化服務模式,為廣大企業提供系統性、集成式技術服務。積極推動大宗商品和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建設,加強與區域工業體系對接,提供交易、金融、物流等“一站式”服務。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主線,鼓勵支持企業進行數據資源開發利用,打造一批兼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“數據要素×”案例,支持工業制造類企業融合設計、仿真、實驗驗證數據,培育數據驅動型產品研發新模式,支持工業制造業類企業整合設計、生產、運行數據,提升預測性維護和增值服務等能力,實現價值鏈延伸。到2027年,培育壯大具有全國影響力生產性互聯網服務平臺2個,其中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1個、大宗商品交易服務平臺1個。到2027年,力爭規上軟信業營收總額突破60億元,推動500家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,累計培育120家綠色制造示范企業、10家綜合利用或環保裝備規范企業。(市委金融辦,市工業和信息化局、商務局、政務和數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)
(四)實施質量標準與制造業融合行動。加快建設質量認證體系有效供給,全面加強檢驗、檢測、認證及標準化服務體系建設,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。深入開展質量基礎設施助力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行動,圍繞產業鏈持續打造一批“一站式”質量服務站,延伸服務鏈條,帶動產業升級。實施標準領航行動,拓展“灣區標準”范圍,圍繞制造業重點領域建立健全標準體系,支持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國家級、省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建設工作,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保障服務。到2027年,力爭重點推進8條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工作,建成 10個質量基礎設施“一站式”服務站點,培育打造 3個以上國家級、省級質量標準實驗室。(市市場監管局牽頭負責)
(五)實施現代物流與制造業融合行動。加快發展多式聯運,統籌推動制造業降低物流成本,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。鼓勵物流需求量大、專業化程度高的大中型制造業企業,整合優化業務流程,分離、分立物流資產和業務,根據自身需要,將能夠整合外包的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。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配套,構建外聯內通、便捷高效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,鼓勵深化“組合港”“一港通”物流新模式成熟運行。推動快遞服務業廣泛覆蓋制造業環節流程,培育一批類型多元、各具特點的融合發展服務典型項目。到2027年,力爭全市國家3A級及以上物流企業達到20家,培育10個快遞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項目。(市發改局、交通運輸局、商務局,市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)
(六)實施現代外貿與制造業融合行動。大力培育發展外貿服務平臺,著力構建平臺企業、平臺園區、平臺網站“三位一體”的外貿服務平臺體系,為本地生產型企業提供進出口業務服務。大力發展跨境電商,推動開展產業集群與跨境電商融合發展試點,挖掘一批有較大發展潛力的跨境電商獨立站并給予重點支持,推動跨境電商品牌培育,助力制造業出口轉型升級,打造我市具備行業影響力的跨境電商獨立站。到2027年,力爭建設2個“產業集群+跨境電商”試點,培育3個銷售額億元以上的電商品牌。(市商務局牽頭負責)
(七)實施人力資源與制造業融合行動。加速推進國家級人力資源產業園建設,引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,深化產業園與本土高校在產業研究,人才培養,就業創業等方面合作,推動深度融合港澳人力資源產業合作。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加大對我市重點制造業企業提供出海“一站式”服務。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展高端人才尋訪、管理咨詢、測評等中高端新業態,通過開展人力資源事務外包、共建人力資源共享中心、發展專業性人力資源服務等方式,實現與制造業業務全鏈條深度融合。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加大對我市新型電力系統裝備、機器人、新能源、醫藥健康、綠色氫能、生成式人工智能、細胞和基因治療等產業人力資源服務保障力度。到2027年,力爭全市培育創建至少4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,其中1個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。(市人社局、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)
(八)實施產業金融與制造業融合行動。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機制,因地制宜開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產品創新。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,為企業打造個性化金融服務方案,加大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支持力度,強化對智能裝備、數字基礎設施、工業互聯網新業態等領域的金融服務。加快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融結合,提升融資租賃、融資擔保等地方金融組織專業服務能力,提高在大規模設備更新、制造業技術改造、設備銷售等方面的業務滲透率。對全市上市后備企業,量身定制服務方案,幫助企業解決上市“臨門一腳”的瓶頸問題,助力企業上市駛入“快車道”。(市委金融辦牽頭負責)
三、保障措施
(九)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。禪城區圍繞數字創意、文創設計、保險服務等領域,重點打造3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;南海區圍繞金融保險、現代物流、科技商務服務等領域,重點打造5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;順德區圍繞工業設計、電子商務、會展服務、科技服務等領域,重點打造5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;高明區、三水區聚焦本地制造業企業需求,各打造1個具備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。(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)
(十)深化兩業融合試點建設。提升融合發展平臺載體能級,建設一批開放式創新服務平臺,完善公共服務功能,推進融合應用場景建設。支持各區以產業集聚區、園區、典型企業為重點先行先試,開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實踐,形成一批兩業融合典型區域和企業推廣模式。(市發改局牽頭,各區人民政府、市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(十一)加強政策措施保障。依托我市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協調工作機制,加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有關工作協調。鼓勵各區、各部門制定產業扶持政策、產業發展規劃時,將生產性服務業納入政策規劃范圍,重點支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。持續完善佛山“益曬你”企業服務體系,打造一流營商環境,對生產性服務業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。完善統計監測,做好我市生產性服務業統計、監測,及時反映我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情況。(各區人民政府,市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